# 鬼月特輯・之十二
Q:中元節、中元普渡快到了,是不是有什麼拜拜的禁忌?
A:所有的祭典、祭拜都還是要回到最源頭的初心、意義,包括祭天拜神、拜祖先,究竟是為什麼呢?我也曾經被家人問:「燒紙錢有用嗎?(邊丟紙錢進金紙桶)」,也被個案問為什麼維京的信仰要信到血祭?
回到源頭一切都更明白了,一切都跟「心意」有關,所以禁忌不禁忌什麼的,自然排在「心意」後面。當然,遵循某些特定要求的準備最好(這邊不多分享,可以參考不同系統的專家說明),但沒有真的的話也沒關係。
我自己查了一下:中元節,自漢朝便開始有了,是夏末秋初祭祀田地之神、感謝大地的節日,所以本來是好節日呢!而這樣大日子自然脫離不了祭拜祖先,感念祖先的庇佑。而佛教的角度則是來自盂蘭盆節,也是道教中「地官赦罪日」,為三官大帝之一的地官大帝誕辰,使得這天除原有的祭祖習俗外,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,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,文化有相互應之處,長久下來便融合成一個大方向的節日、祭拜方式。這也是為什麼中元節時,各大廟宇都會有超渡法會的關係!(詳細可以參考維基百科或相關文章介紹)
所以供品,不論是祭拜祖先還是為了一切亡魂,都是起心動念的心意。如果當人心內對於「排場」的比較,或是覺得拜越多越有誠意、越能積德的錯誤期待而漸漸產生過於鋪張的結果,這是我們應該要檢討的。
現代人因生活繁忙,也延伸「方便準備」為主就好,如果這個祭祀造成過多負擔,其實也是本末倒置、失去初心。一切以自己不麻煩為主唷!
當然如果可以的話,還是建議最好跟家人一同參與準備、祭拜的過程,而不是都給家中特定的人來做(通常都是家裡的女性:婆婆、媳婦、女兒)。
而在這種時日,各路民俗專家就開始發表意見,大家可以斟酌參考~ 不過!但是!那種諧音、諧意不可以拜的那種禁忌,真的是...可以先忽略,不用這個怕、那個擔心的。
如果你有點語言發展歷史的概念,會知道目前我們所使用的中文,就是所謂的「北京話」、中國境內說的「標準話」、曾經我們的「國語」,是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所帶來的、曾經明定使用的,而信仰文化存在的時間早遠遠超過中文在這片土地的日子,如果要說諧音禁忌,應該是要參考福建閩南語、河洛語才對吧?
~ 2022.08.09
以上均為個人經驗及理解概念後的分享,如有不同理解與詮釋,觀迎各自解讀。以上均為個人經驗及理解概念後的分享,如有不同理解與詮釋,觀迎各自解讀。